画境与禅境:苦瓜和尚的笔下神通
清初画坛被师古之风笼罩,画僧石涛为唤醒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对历史上关于“形神”的关系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题,继而以“不似之似”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表性,表现出绘画的奇妙境界。石涛“不似之似”的美学观点与禅宗“不即不离”之境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石涛的画境理论主要来源于禅宗的“心性论”,而禅宗的“心性论”亦指导着石涛的艺术创作实践。
石涛的佛缘禅诣
石涛奉行的禅法,属于临济宗龙池正脉的“棒喝禅”。清初,禅宗内部反对“棒喝禅”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禅门也存在着“坐禅”与“不坐禅”两种相对立的修持方法。
石涛显然属于“不坐禅”之列,他有题画诗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
从石涛“戒行全无”来看,可知他是反对坐禅这种形式化的修持方式的。当时的禅界,说人是小乘,其实是讥讽人不通禅、不懂禅的话语。实际上,石涛深明南宗禅的精髓,对禅修形式上的繁文缛节十分反感,他更注重内容上的“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