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11点左右,西部航空PN6885航班降落在西藏日喀则和平机场。飞机顺利将发电机、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送抵西藏,支援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


“这些救灾物资,是在今天早上6点前就装运完毕了,这多亏了重庆机场开辟的‘绿色通道’。”1月9日中午,西部航空货运经理金桥向记者回忆起了保障救灾物资顺利运输背后的故事。

1月8日晚上9点多,金桥在家中突然接到开视频会议的通知,他这时才知道,西部航空要保障完成重庆市政府援助日喀则抗震救灾运输的任务。

“开完视频会,我们就拉了一个27人的‘日喀则救灾特殊航班保障群’,有任何情况,都能及时沟通应对。”金桥说,同时,在该公司的安排下,各个部门也清晰地分配了任务。比如,安排公司副总裁作为机长带队,市场部做好航线批复工作,工程部做好飞机的适航准备,而他自己则要保障救援物资顺利装上飞机。

“说到飞机,原本没有空闲的飞机来保障,所以紧急征用一架高高原型飞机。”在金桥看来,所有的保障安排,都称得上“高配”。

当晚10点过,金桥和下晚自习回家的孩子打了个招呼,又交代妻子和孩子加点餐后,便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赶去。

“货物在哪?”“什么时候到?”“早上五六点运到机场搞得赢吗?”……一路上,金桥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不行,物资装运要越快越好!”金桥说,机场货物的收运高峰是凌晨2点到5点,装载高峰期是上午6点到7点半,所以救灾物资尽量要在次日6点前全部装上飞机。

1月8日晚上11点48分,承接运输货物工作正式开始。“我们通过江北机场的‘绿色通道’,优先收运、优先安检、优先出库、优先装机、优先放行,确保了抗震救灾物资快配载、快装卸,安全运输。”金桥说。

1月9日凌晨3点多,救灾物资全部交运到江北机场货站,机场货运配载吨控室工作人员立即将这批物资首先安排,配送到机坪。

此时,雨越下越大,寒风刺骨。机坪内不能撑伞,金桥就冒着雨开始协调配载,画定平衡图。“货物重量在飞机上必须是平衡的才能保障飞机安全飞行。”金桥说。

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发电机体积太大,不能按照原计划两层重叠放置,装载工作只得暂停。“我们不知道发电机可不可以侧放,又想要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空间。”金桥告诉记者,为此,他现场决定把在发电机之上的空间放棉被。

“装卸工有10多个人,是平时的2-3倍。”金桥说,为了保障速度,大家丝毫不觉得冷,经过1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首批救灾物资装载。这时,金桥才发现全身已经湿透了。

1月9日早上8点多,PN6885航班顺利起飞,但金桥的工作还没结束。“剩下的货物还要保障。”金桥说,西藏是高原地区,灾后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必须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保障物资顺利安全运输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救援人员、救援物资第一时间抵达目的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前往西藏地区的航班开辟绿色通道,并减免相关费用。

重庆机场地服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来讲,重庆机场首先对承运抗震救灾人员及物资的客货运包机航班减免相关费用;

其次,启动专班保障,制定专班应急机制,做到24小时随时待命、随叫随到、随时响应;进一步完善确定专班人员相应职责,细化分工、高效运行,统筹做好信息报送、保障人员配备等工作,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随时关注运输保障动态,加强对抗震救灾航班的动态研判,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三是开启“快进快放”货物运输流程。“我们加强各个保障环节沟通协作,货物到达货站后,地服公司安排装卸员无缝衔接协助货物卸车,争分夺秒传递救援物资。”该负责人说,同时,还建立货运“绿色通道”,确保抗震救灾物资优先收运、优先安检、优先出库、优先装机;确保抗震救灾物资快配载、快装卸,收运、配货同步进行,环环相扣,大幅缩短机场操作时间。根据货物特性及航班舱位情况,精准配装,提高货物舱位利用率,增加保障车辆、保障人员配备,确保高效运输。

最后,重庆机场还开设救援团队“专属柜台”,会同相关单位为救援人员提供专属休息区域,提供最热情、最温暖的服务保障,确保快速值机、顺畅登机。

该负责人透露,“9日下午,我们完成了第二批救援物资保障工作,共有9件、744公斤救援物品。”

(本文图片由西部航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