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桥,以其日均10万辆的车流量,年收入轻松超过10亿元,被誉为我国最挣钱的大桥。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虎门大桥如此吸金?这座桥梁有何独特之处?
20世纪80年代,广东经历改革开放的热潮。深圳、广州、珠海的“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天大量货车在这些城市之间行驶,导致当地交通面临巨大压力。
为改善这一状况,1990年,广东省决定在东莞虎门设立一个汽车渡口。这一举措旨在让珠江西岸的车辆直接通过渡口前往东莞和深圳,从而减轻广深公路的负担。
尽管1991年5月虎门汽车渡口开始运营,但因当初设计车流量估计不足,未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因此,广东省政府决定推进虎门大桥项目,连接东莞市太平立交至广州市南沙立交的主桥全长4.6千米,设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为120公里,日均8万辆车的饱和车流量。 20世纪90年代建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面临重重挑战,包括海边复杂的地质情况和恶劣天气,还需确保古战场遗迹和海上运输的通畅。然而,广东省不轻言放弃。1992年夏,交通厅邀请以李国豪和曾威为代表的22名国内桥梁专家组成技术顾问委员会,为关键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决策提供咨询。 最终,虎门大桥于1992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并在施工者们的努力下,于1997年6月9日提前两年通车,将从粤东到珠海的行车里程缩短120多公里,成为连接广东省东、西翼的重要交通枢纽,其位置优越也让它成为极具盈利的大桥。 然而,即便不再是最挣钱的大桥,虎门大桥在舒缓交通枢纽压力方面的作用仍然显著,这才是它存在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