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那热热闹闹的长长假期里,每一天,似乎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

大年初十,一个或许没有初一那般隆重、初五迎财神,那般为人熟知的日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内涵,它被称为“地日”。

传说中,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在农耕文明里,土地与石头紧密相连,石头是土地的守护者,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土地和石头,感恩过去一年土地的馈赠,也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各地都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有四样美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生活贫富,都值得我们去品尝。

其一,是烙饼

在大年初十的清晨,厨房里弥漫着面粉的香气。一家人围坐,长辈熟练地揉面、擀面,不一会儿,一张张厚薄均匀的面饼就出现在案板上。随后,面饼被放入热锅中,随着“滋滋”的声响,面饼逐渐变得金黄酥脆,边缘微微翘起。

这烙饼,就像大地孕育的希望,每一口都饱含着质朴与温暖。它不需要过多的调料,简单的盐巴或是葱花点缀,却能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最本真的记忆。

其二,是饺子

饺子形似元宝,在春节期间本就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在大年初十,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寓意。人们将对土地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包进了这小小的饺子里。

饺子馅丰富多样,猪肉白菜、韭菜鸡蛋,每一种搭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包饺子时,一家人分工合作,有人擀皮,有人包馅,其乐融融。煮好的饺子盛在盘子里,晶莹剔透,咬上一口,汁水四溢。

在“地日”吃饺子,不仅是为了满足味蕾,更是对土地的感恩,愿新的一年土地肥沃,收获满满。

其三,是炒黄豆

这是一道充满童趣的美食。大年初十,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守在厨房,看着大人将一颗颗饱满的黄豆倒入锅中。

随着铲子的翻动,黄豆在锅里欢快地跳跃,逐渐变得金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炒熟的黄豆,咬起来嘎嘣脆,满嘴留香。

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炒黄豆是孩子们过年时,难得的零嘴。而在“地日”吃炒黄豆,寓意着生活像这黄豆一样,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开花结果”,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其四,是馒头

白白胖胖的馒头,象征着大地的丰饶。蒸馒头的过程也十分讲究,发面时,看着面团一点点膨胀,就像看到了大地孕育生命的神奇。

蒸好的馒头,热气腾腾,麦香四溢。在大年初十,一家人吃着馒头,感受着土地的恩泽,也憧憬着新的一年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大年初十的“地日”,这些美食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它们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纽带。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富裕还是平淡,这些传统美食,都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敬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用心品尝这四样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将这份浓浓的年味和文化记忆传递下去 ,让古老的习俗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