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时,小张明显肿胀的左腿。(受访者 供图)

  春节假期刚结束,一位22岁的小伙因连续三天熬夜打游戏,突发下肢肿痛,无法下地行走,被父母紧急送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接受治疗。急诊检查发现,他的左下肢竟出现了一条长达半米的血栓。所幸,及时手术治疗取出血栓后,他已恢复正常。小伙表示以后都会记得多动多喝水。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洪诗钗提醒市民,长血栓本是老年病,近年却每年都会接到20岁出头的年轻患者,主要原因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缺乏运动、长期久坐,导致全身血液流动变慢、血液淤积,就容易诱发血栓。

  打游戏废寝忘食

  下肢突发异常肿痛

  洪诗钗回忆,2月7日一早,小伙小张是被母亲用轮椅推进急诊科的,他满脸痛苦,左腿根本无法下地行走,只要腿一沾地,从小腿到大腿就会马上胀痛。

 洪诗钗检查发现,小张的左腿明显比右腿粗,皮肤表面紧得发亮,皮下组织也出现明显肿胀。这是典型的血栓急性期症状,因为静脉回流慢了,导致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加深,他即刻怀疑小伙可能有血栓。果然,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小张的D-二聚体数值偏高,已经达到35以上,正常人在0.8以内,这说明他的体内可能出现血栓。进一步彩超检查证实,小张的左侧腘静脉及髂静脉被堵住,从左下肢一直到腰腹,血栓有半米长。好在经过进一步筛查没有发现肺栓塞。

  洪诗钗仔细询问获悉病因,原来在放假期间,小伙沉迷游戏,三天时间除了睡觉,几乎没离开过电脑桌,盘腿久坐、作息颠倒,吃饭都是靠泡面解决。

  开个3毫米小口

  1小时吸出半米长血栓

  小张的情况十分危急。一旦血栓因为肢体活动脱落,就很可能堵住肺部大血管,而且血栓形成后,血液没办法正常流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若不及时处理,肢体长期缺血就会坏死,甚至可能导致截肢,危及生命。

  洪诗钗及团队迅速制定方案,完成术前检查后,快速给小张做了微创手术取出血栓。手术中,他对小张的右侧股静脉进行穿刺,并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穿刺左侧腘静脉,随后将吸栓导管送入其左腿深静脉内,经过1个多小时的“吸栓祛栓”,小张的深静脉血流得到恢复,左腿血流状况也得到改善。而身上的伤口仅3毫米。

  住院治疗10天后,小张近日顺利出院。

  医生手记

  “电子血栓”正盯上年轻人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洪诗钗:

  血栓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梗、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

  以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六七十岁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现在发病年龄越发年轻化。除去一些家族史病因的青少年发病,还有许多年轻人因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保持不动的姿态,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易产生血液淤滞,甚至静脉血有时处于几乎静止状态,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接到这样的年轻患者。因此,它又被比喻为“电脑血栓”或是“电子血栓”。预防血栓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避免久坐、久站,以及戒烟。

  每隔半小时就应起身活动,同时每天保证1500毫升—2000毫升的饮水量。另外,手术或骨折创伤后长期卧床者,年龄超过60岁、做过化疗的癌症患者,长期久坐、久站者,有血栓症家族史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一旦腿部出现疼痛、压痛、肿胀、青紫色,或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须警惕血栓甚至肺栓塞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刘蓉)

【来源:厦门日报】